【 信息发布时间:2009-03-16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我市是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市,2008年全市建筑业产业工人约45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达37万人,约占建筑业产业工人的75.6%。如何加强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有效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要求,也是当前必须重视和极具探索性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宁波市建委结合建筑业自身行业和我市建筑施工企业特点,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身份管理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达到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信息共享化、保障法治化的目标要求,实现劳务交易进市场、工资支付有规定、社会保险有保障、用工行为有责任、监督管理有依据的管理目标,宁波市建委从08年开始,在各建筑业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身份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组织务工人员岗前培训,使务工人员上岗前掌握基本技能和安全防范等相关知识,做到“先培训后就业,不培训不上岗”。二是探索多卡合一的管理模式。把务工人员身份卡、工资卡、考勤卡、培训卡等几卡合一,通过信息卡有效反馈务工人员的合同签订、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培训教育、从业流动等信息,建立起务工人员的个人信息档案。三是抓劳务负责人、劳务队长的资格和信用评价管理。推行劳务负责人、劳务队长的上岗资格管理,对施工劳务队长进行注册登记,并进行考核和信用评价。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培训、考勤、管理环环相扣,使宁波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的身份管理达到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二、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务工人员素质。
市建委不断探索“政府为主,企业参与”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广泛建立了因企制宜、教学并重、学以致用的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阵地——民工学校,有效搭建了促进建筑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和桥梁,有力促进了建筑工地风气的改善。
(一)通过政企共管,成为社会综合治理的平台。民工学校以密切了解民工的日常生产为基础,使教学融于服务,管理渗透于教学。民工们感受到市民化待遇、人性化管理和亲性化服务,不仅学习了建筑施工基础知识和基本生活常识,还可以在相互学习中融入当地,促进他们逐步从知识认同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精神融合,进一步树立“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故乡”的观念,主动遵守城市公共秩序和管理规定,加快成为新宁波人。民工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有益活动,通过比技能、比安全、比文明、比团结、比干劲,焕发民工热爱企业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纪律观念,促使建筑工地的风气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市区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民工学校的双向教学互动,为政府和企业了解民工心声提供了平台,为民工合法权益诉求提供了渠道,有利于建筑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形式。
(二)通过切实教育,成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民工学校的教学场地设置切实注重因企制宜,教学内容切实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形式切实注重多样化和人性化,教学管理切实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这个平台,民工不但可以学习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各种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民工需求和工作实际,灵活机动地增设一些专题课程,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使之进一步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和新型的城市居民。
?。ㄈ┩ü寄芘嘌担晌龀げ鸥傻钠教?。建筑业是外来务工人员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具备或缺乏必要的从业知识和技能,急需通过培训,成为合格的从业者。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实施意见》和宁波市《关于加强我市建设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市建委在各企业中开展了建筑业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对木工、泥木、混凝土、钢筋工等不同种进行分类培训,分类管理,并以此为平台,为务工人员身份管理打好基础。
?。ㄋ模└慕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市建委根据新情况与新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内容,使教育方法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广大务工人员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广大务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每年,市建委都组织人员对学习教材进行编修,对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培训教育网进行改进,并通过开展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等方式,方便企业,节省资源,依靠信息科技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2007年1月2009年2月,宁波市区已建立民工总校295家,民工学校315所,总培训14万余人。宁波建筑业企业民工学校办学两年来,在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宣传党政思想、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宁波市建委做法被中国建设报、宁波日报、宁波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在浙江省、宁波市政府的《专报信息》中都做了经验介绍,陈加元副省长、毛光烈市长阅后都作了重要批示,市委巴音朝鲁书记亲自为民工学校作了“办好民工学校,构建和谐宁波”的题词。通过解放思想办学校、政企共管促发展,宁波市建筑业民工学校已逐渐成为政府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个有效平台,在和谐宁波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发挥工会和党支部作用,促进和谐宁波建设
?。ㄒ唬┏浞址⒒庸せ崃匣嶙饔茫肥滴の窆と嗽钡暮戏ㄈㄒ?。市建委积极推进建筑业企业工会组建、项目建工会和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要在市建设工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的原则,确保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工会组建全覆盖,单项工程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全部建立项目工会,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率动态保持在80%以上。这些措施将为维护广大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区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ǘ┘忧苛鞫吃狈窆芾恚⒒铀堑南确婺7蹲饔?。一是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党支部,有条件的项目部成立党小组,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使流动党员有归属感。二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企业根据流动党员的情况,定期组织技能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流动党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并设立专门的党员活动经费,用于开展各种党的活动。三是鼓励民工党员亮出身份,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企业对在平时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民工党员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助,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民工群体中的榜样作用,更好地促进建筑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为建立和谐宁波作出贡献。
四、创新工资管理机制,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一)落实责任制建设,提高企业的自管能力。根据《宁波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管理实施细则》,市建委与企业、企业与项目部、项目部与班组长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层层落实民工工资管理责任。建筑企业必须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严把用人关。同时,定期开展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自查自纠工作,制定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农民工工资纠纷,并做到随时掌握项目部的工资管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管。通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了预防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管理方式,突出预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市建委改变以往被动等待的状况,由“救火式”转变为提前预防式,一切工作前移,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工程项目。采取日常监管与重点时节专项检查相结合、分类管理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在认真做好日常检查的同时,每到学???、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时节,都要下发文件提出要求,提前预防,提前布置,提前做工作,提前采取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此外,在每个工地的明显部悬挂统一规格、内容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公告牌”,通过它使每位务工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基本权益、维权的途径,每月所领取工资等情况,使问题解决在最基层。同时,市建委投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受理一起,处理一起,了清一起。
?。ㄈ┦敌信┟窆すぷ手Ц兜1V贫?,建立民工工资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全市建筑业企业必须办理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市建委认真核查每家企业人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的办理情况,并将其结果输入市建委“宁波市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使职能部门从工程发包阶段到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监控,随时掌握其动向。二是建立长效用工及工资管理制度。市建委了《宁波市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了企业内部工资支付行为,为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或克扣民工工资问题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通过务工卡制度的实施,对工资发放、用工管理情况进行及时监督管理,防止劳资纠纷问题的产生。此外,市建委通过采取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项目经理继续教育等方法,加强对市区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法规意识,完善了民工工资的管理机制,为解决民工劳资纠纷打下了基础。三是注重信用体系建设。市建委对有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的等不良行为的建筑业企业及从业人员予以记录、公示,并通过宁波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量化扣分,影响到该企业的信誉,最终影响其市场竞争力。通过加重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惩戒,让拖欠民工工资的建筑业企业和个人得不偿失,从而减少了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
五、创新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常年工作在施工第一线的务工人员辛勤劳动,如何保证务工队伍的稳定、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市建委要求建筑业企业逐步提高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并做到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市建委通过政策扶持、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等有效手段,努力把外出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畴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纳入到企业考核当中,以逐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及参保率。同时,市建委广泛利用电视媒体、报纸、宣传单等务工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政府文件和外出务工人员意外险的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参保意义进行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工会、劳动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行业联动,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参保难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