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8-12-15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一是解决“脸皮”和“肚皮”的矛盾。坚持用弱势思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弱势群体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谋生问题,千方百计拓展服务项目,拉长服务链条,增设服务网点。通过免费赠送统一制式的修理车、售货车,合理设置疏导点、摊点群,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和残疾人解决无合适经营场所的问题,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几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累计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谋生问题,使近万户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实现了变“减法”为“加法”,收到了多赢的社会效果。今年11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省人大代表视察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时,代表们认为淮安市城管工作牢固确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和谐城管”理念,以人为本,用心服务的做法很好,应当宣传,值得推广。
二是破解“市容”和“繁荣”的难题。通过合理规划经营点、摊点群的方式,把流动摊点、沿街洗车点集中到统一规划建设的场所经营,实行定时定点保洁经营,先后建设了引河路、新民路、北京路、化工新村等多个小吃广场和延安路等地段的10多个洗车超市,既规范了管理,又改善了市容环境。精心培育和扶持了“苏食放心早餐”、“好滋味晚餐”、“周三包子”等一批连锁经营企业,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方便了群众生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采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双管齐下的办法,统一制作900多辆便民自行车修理车、修鞋柜、水果售货车、小吃烧烤车,免费发放给从业人员。对早夜市大排档、饮食摊点,实行统一制式餐车、统一布点设置、统一管理标识和统一经营时间的“四统一”管理,使“路边摊点”变成了“马路风景”,实现了市容与繁荣的协调共进。
三是消除“法律”和“自律”的对立。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开通城市管理广播,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设城管专栏,建设“城管网站”,全方位、全天候搞好宣传。举办“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大马路上讲文明,共同创建和谐城”、“我心中的城管”有奖征文和“小记者看城管”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市民遵纪守法。先后出台了《淮安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加强市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借助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载体,强势发动,力求把城管工作规定转变为市民的自觉行动。通过一系列措施落实,市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违章现象不断减少,理解支持城管执法的群众越来越多。最近,由市级媒体随机发放的36000份调查问卷显示,群众对城管执法和市容环境的满意率达97%。
四是打破城管执法就是暴力冲突的魔咒。设立了城管热线电话,建立了“城管l10”快速反应机制,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推行领导接访日制度,坚持每周由一名局领导带领业务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接待市民上门投诉。设立举报箱、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进行座谈走访,与群众零距离、全天候沟通联系,了解社情民意,帮助排忧解难。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一个企业,处室联系一个街道办事处,城管队员每人联系10个经营户,开展“进百家门、交百家友、服务百家”等活动,了解民情,为民排忧,形成了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建卡立档,及时交办、督办、查办举报投诉案件,确?!凹凶怕?、事事有回音”。几年来,淮安市城管共受理群众投诉3000多起,及时回复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00多条,解决具体问题1000多个,市民满意率逐年提高。
五是破除妖魔化城管形象的偏见。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对城管部门的偏见,该市城管认真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始终不渝地抓好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严守法纪等理念,植根到每个执法人员的头脑中,落实到每项执法工作中。先后制定了《淮安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10多项法务制度、《淮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勤制度》等近10 项勤务制度和《淮安市城管执法人员“六条禁令”》 等26项内务制度,编印了《淮安城管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规范了工作流程和执法行为。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学法制度,推行城管执法人员考试上岗制度,采用普训、轮训等各种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定期组织队列训练,严格规范队员言行举止。全面实施“温馨告知卡、跟踪服务卡、群众测评表”的“两卡一表”制度,认真落实“先敬礼、先教育、先纠正,首次轻微违规不??睢钡摹叭纫徊弧惫娑?,扎实抓好“三理四心五服务”人性化执法措施落实,即纠正违章要有理、宣传教育要讲理、执法尺度要合理;调查核实要细心、说明教育要诚心、对方不服要耐心、纠正违章要公心;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限时服务、跟踪服务、满意服务。四是开展争先创优。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争创“十佳城管执法队员”活动,每个季度评比“四好科室”、“五好大队”、“六好队员”,用先进典型激励人,不断强化队员的争先意识、荣辱意识。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学习座谈会等形式,把身边的典型变为学习的榜样,增强文明执法的内在动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城管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大大提升,在全市软环境建设评比中,不仅彻底甩掉了“三差”的落后帽子,而且排名大幅度进位,连续两次获得进位奖。日前省人大代表来淮视察时,省人大常委、法工委主任丁巧仁对此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淮安的城市容貌变化很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支城管队伍和他们所做的工作?!?/FONT>
六是走出城市管理“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在淮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后,为巩固成果,推进长效管理,我们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讨论酝酿,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市政府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相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建立和推行了由市政府领导参加的月点评制度。出台了《淮安市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细则和计分办法》,将分散在市直14个部门的23项城市管理职能,细化成17个方面内容,量化成73项指标,作为指导和评价城管工作成效的依据。建立了社会考评等8项制度,聘请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社会考评团,加强考评力度,保证了考评公正性。同时,将长效管理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建立和推行了责任保证金制度,对考评成绩为优秀的给予等额奖励,合格的返还保证金不予奖励,不合格的保证金全部扣除。长效综合管理,丰富了科学城管、和谐城管的内涵,形成了“保洁全天侯、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大城管格局,淮安城管工作赢得了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省人大代表在视察淮安时认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做好城管工作的保证,淮安城市管理经验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