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5-11-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当前,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2002年,建设部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由此,数字化被提上了景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引领着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向着更科学、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前不久,建设部召开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暨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会议,全国50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结并交流了前一段的工作体会和成绩。那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景区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建设部城建司王凤武副司长。 景区数字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记者:请您讲一讲,我国景区的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王凤武:建设部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着手推动风景名胜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现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体系。截至目前,共完成44个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其中包括16个省厅、28个景区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对13个风景名胜区的变化图斑现场核查工作;采购遥感卫星数据3万平方公里,对其中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47个图斑进行了核查,核查面积660公顷。 数字化景区建设示范作用开始显现。比如,九寨沟和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较好地把握了信息产业与传统风景旅游管理的特点,以“实用、可靠、先进、经济”为原则建立管理平台,提出“资源?;な只⒕芾碇悄芑?、产业整合网络化”的目标,有效地?;ち俗试矗岣吡朔裰柿?,提升了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加强了防范能力。一些外国专家参观了我们的数字化建设和监管信息系统演示之后,给予了极高的赞赏。比如新西兰的Lesmolloy先生,是IUCN专家,也是世界遗产地的专家,在对我国遗产地的数字化建设和监管信息系统进行考察后认为,现阶段,我们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很多国家没有做到这一点。 景区数字化成必然,领导意识待转变 记者:在景区的信息数字化建设中,有没有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因素,比如管理部门是否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王凤武:认识上的问题是有的。一些风景名胜区的领导,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景区的功能与作用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认识到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对景区管理能力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现阶段,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面临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公园化的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对现代条件下景区管理的研究深度和重视程度。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总体上讲还比较粗放,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许多风景名胜区对自身的家底都不清楚,或是对那些问题多发区、敏感区,放任自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导致发现问题没人管。现在的违章建设速度很快,可能一夜之间房子的主体就已经形成了,需要我们利用先进的手段,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督。所以应该认识到,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不是建设部监督建设厅、也不是建设厅监督风景名胜区,而是景区对自己实行有效的监管,也给景区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辅助决策依据,是对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哪个省或景区如果错失良机,必然被历史所淘汰。个别的景区认为,建立监管系统,违章建设通过遥感监测很快会全部传到了建设部,是自己为自己找麻烦,所以不愿意搞。实际上,就是不建立系统,违规事件也能被发现。现在无论是愿不愿意,遥感监测这项工作一定是要开展起来的。各个景区应正确认识这项工作,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争取在短时间内,使景区的数字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础资料匮乏、规划编制滞后等是障碍 记者:除了领导的认识不够,还有其他硬件方面的制约因素吗? 王凤武:首先是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基础资料匮乏。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基础资料较多,如规划图、地形图等,信息化建设以前,一些基础资料的保存、管理都是以传统方式进行,很不方便。从目前已经建立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看,半数的景区的计算机配备条件较差,少数景区之前甚至没有计算机。40%%的景区没有地形图,已有地形图中,70%%没有电子版,基本没有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交的监测基础数据不完整,这些都为我们目前的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还有就是规划编制相对滞后。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管理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都是以经过批准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基础。目前,全国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1处总体规划已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共8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78个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第三批、第四批尚有30余处未完成编制规划。第五批的规划绝大多数尚在编制中。即使是经批准总体规划的国家重点风景区,其核心景区划定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另外,专职人员的流动性大、专项经费的渠道不畅等因素,也都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以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充分认识差异性 记者: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呢? 王凤武:做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一定要明确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景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工作方向。总体目标和方向,就是通过建立建设部、省级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三级监管信息网络,对全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ず凸婊ㄉ枳纯鍪凳┒嗖夂图喽焦芾?,为管理决策服务。一定要以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带动和促进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实现全国一盘棋,才能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充分认识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艰巨性、系统性和差异性。 通过九寨沟、黄山的数字化景区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景区建设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内部管理无纸化办公和远程办公,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通过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和电子商务的客流量预报,及时对游客和车辆进行疏导,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改变以往各景点间游客量分布不均和游客拥堵现象,同时也为景区资源保护、游客安全等提供即时决策依据。另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应对系统建设的差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有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依据其主要特征可以分为山岳、湖泊、河流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特征、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管理工作方面也会有所差异,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盲目赶时髦,急于求成,也不能面对困难就退缩不前,不敢尝试创新,甚至抱着拒绝的态度。 加强网络宣传,发挥聚集效益 记者: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和计划吗? 王凤武: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要求有三个,首先年内要完成50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是硬任务,已经列入2005年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50个景区,必须完成工作。其次是启动管理平台和公众商务网建设。管理平台和公众商务网建设是景区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近期,我们将组织力量,尽快完成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区管理平台,同时,创造条件开展“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公众商务网”的建设工作,力争年内初步实现监管数据的网络化传输。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想通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公众商务网,有力地打造风景名胜区统一品牌,向全世界推荐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给各个景区提供一个非常低廉的、范围非常广泛的载体。我们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我们的网络系统没有开发利用好,现在一到黄金周,有些景区的索道经常是排着长队,如果我们利用网络技术,索道票通过网络出售,票上有时间的规定,几点的票就几点去,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同时方便游客。另外,还要形成我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统一的市场,我们要把国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发挥它的聚集效益。 再有就是选择10个左右基础较好的风景名胜区,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的试点工作。试点单位的确定由各个省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最后由建设部确定,对第一批试点单位部里要在技术上、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扶持。 2005年11月22日《中国建设报》 |